战场上的指挥员,为什么不拿步枪或者冲锋枪去打仗?


推荐语:战场上的指挥员,为什么不拿步枪或者冲锋枪去打仗?手枪射程和杀伤力明显不如长枪?:还记得《兄弟连》里面的一幕么?温特斯升迁后离开了E连,一次攻势中,他看到继任的连长戴克中尉将E连指挥得稀烂,把部队带入了:-冲锋枪,步枪,指挥员,打仗

优质回答:

还记得《兄弟连》里面的一幕么?

温特斯升迁后离开了E连,一次攻势中,他看到继任的连长戴克中尉将E连指挥得稀烂,把部队带入了绝境,于是激动得抄起枪就要往上跑。

结果团长拦住了他并提醒道——温特斯,你是营长,快回来!我理解你对E连感情,

温特斯只好讪讪而回,然后他下令让斯皮尔斯前去替换掉戴克。

这一幕很生动,显示出了营级单位到连级单位指挥员巨大的区别。也显示了美军连级部队的前线指挥情况。

戴克中尉尽管指挥得一塌糊涂,但他的作为连长,确确实实是在一线指挥战斗,德军的火力可以直接打到他藏身的草垛,这个草垛也成为了E连的临时连指挥部。

在战斗扩大到一定规模前,还轮不到戴克以连长的身份直接参加战斗,连级的战斗连长就是最高指挥官,负责发号施令即可。但如果战争场面扩大到更高层面的话,连级指挥员一样得上。

基层部队的指挥有一定的临场性,所以有时基层指挥员得以身作则,或者通过直接的行为带领部队作战。比如温特斯在E连时,有次他甚至插着刺刀,独自跑过空旷地带,带头杀入德军阵地。

但随着他升任营长,有些事情就不能随意做了,他必须适应更高层级的指挥角度,去快速的合理的调度部队,而非亲自端枪上阵。部队需要的是整体的指挥,而非多一个端枪冲锋的莽夫。

就如同戴克与斯皮尔斯的临阵指挥权交迭一样,E连迅速产生了变化,在优秀指挥员的各种调度下,E连很快改变了被压着打的现状,继而攻克了阵地。

当然,战场的实际情况绝非一部电视剧能阐述,比如苏德战场那些呈集团军规模的冲锋,连排级别的指挥员也只是炮灰而已。苏军那些跟随坦克冲锋的步兵,排长唯一的作用就是整好队形,与士兵们一同组成阵势,然后填进纷飞的炮火之中。

其实部队的班、排、连、营、团、旅、师、军、集团军都遵循着同一个原理,指挥级别越高,越不需要直接的端枪上前线,部队即便打光,最后上场的也是级别最高的那个,他们的职责永远是负责当部队的大脑而非拳头。

好比你在打红警,突然把坐在电脑屏幕前的你变成一个小机枪兵投入战场,你觉得这场仗能胜利么?分工决定了军队这个机器的合理运转。(实际上许多高级指挥官经常出现在最前线)

二战太平洋战争初期的巴丹战役,还出现过最高指挥官麦克阿瑟只身逃跑的情况,当时美菲军队被日军围在巴丹半岛的绝境中狂攻,于是麦克阿瑟丢下了温莱特中将一下一众美菲军队,唯独自己坐着鱼雷艇开溜了。

麦克阿瑟也不是白溜,他总结了经验,吸收了教训,回去后重整大军,以“蛙跳”拔掉了日军太平洋上的据点,继而卷土重来,一路打到日本投降。

到了麦克阿瑟这一级别,基本上是打死都不会亲自上战场的,要不然50年代初的那场战争中,为什么李奇微来了个脖挂甜瓜雷的扮相,马上就赢得了广大官兵的好感呢?

勇敢的将军也有,比如“沙漠之狐”隆美尔。隆美尔当年是战场一浪,他经常坐着桶车在战场前线四处晃悠,要么就坐着飞机到处转,甚至有次他让飞机降落在军队中,指挥了一通才飞走。

隆美尔倒霉也倒霉在这上面,后来负责营造大西洋壁垒时,隆美尔经常坐着车去一线视察,结果遭遇盟军飞机轰炸,脑浆子都差点给炸出来。

同样比较莽的还有美军的艾布拉姆斯将军,作为巴顿的下属和美军的坦克悍将,他虽然没端着冲锋枪,却以团长的身份坐在坦克里奋战于一线。

他的坦克上焊满了德军坦克上拆下来的装甲,绘制了白云和闪电的图案,还有个“霹雳7号”的外号。实际上还有霹雳1、2、3、4、5、6号,但这些坦克已经在10个月内毁掉了,他换了7辆坦克,干掉了80辆敌军坦克,这其实已经相当于端着冲锋枪血战了。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也有不少一线冲锋的高级指挥官,比如63军的彼得罗夫斯基中将,他的军队在向第聂伯河东岸撤退时遭遇德军合围,于是彼得罗夫斯基带头冲锋,他不断将胆怯的士兵踢起来,带着战士们坚定的向着河岸推进,最后被德军冲锋枪击中头部而亡。

他留下了一句话——“同志们!如果面对每一颗飞来的子弹我们都要低头,那么脖子该多酸啊,来,跟我冲!”

其他网友观点

抗战爆发以后战场牺牲的第一位军长,是卫立煌第14集团军下辖的第9军军长郝梦龄中将,在忻口会战中,为了督率所部独立第5旅向日军反击,郝梦龄戴钢盔持冲锋枪,带着随从人员冒险通过被敌人火力封锁的一条小路,遭到日军四挺机枪的交叉射击,身中十几弹当场阵亡,追晋陆军二级上将。





而抗日大剧《太行山上》也有一个桥段,当八路军总部遭遇敌野战部队合围时,朱总司令命令:“全体人员配发步枪和刺刀”!总司令本人也手持一支步枪,隐蔽在山崖之下,而上面就是正在搜索的日军骑兵。所以问题是有点缺乏军事常识的,当指挥员亲临一线作战时,手枪已经沦为了摆设,步枪和冲锋枪才是趁手的家伙什。


我们要区分开来看待,高级军官在后方指挥作战,跟亲临前沿阵地那是两个概念,如果只是在战场后方的指挥部里看地图打电话下命令,并且是在没有敌情的情况下,根本没必要配备长枪,身边还有警卫员和警卫部队呢。但要是指挥部附近出现敌情,或者需要亲临一线作战时,再抡着手枪那就搞笑了。




因为当时的手枪不仅威力不足,有效射程也基本在50米以内,在两军对垒的战场上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开枪也是给敌人挠痒痒,徒糜弹药而已。比如抗日神剧里面女八路们举着小手枪,蹲式射击一顿点杀鬼子的镜头,都是让军事爱好者怒不可遏的鬼扯,那玩意儿用来自杀都未必能够马上牺牲。


军迷应该都看过苏联电影《莫斯科保卫战》,当参谋报告司令部附近出现德军伞兵时,正在写文件的朱可夫司令员没有惊慌失措,仍然埋头工作,但是却不忘要求部下“给我拿一支冲锋枪来”,这才是真实和专业的。因为真要是跟德国鬼子打将起来,手枪完全不是对手,只有一把“波波莎”才让人有安全感,打仗不是装叉,实用性第一。




不过要注意驳壳枪是个例外,因为装有快慢机的盒子炮正确称谓是“冲锋手枪”,不仅射速和威力足够,射程也能够达到200米左右,用于近战还是非常合适的。在遵义会议之后“土城战役”的最危急时刻,朱总司令亲率军委最后的预备队干部团反击川军,朱老总手持驳壳枪,而干部团团长陈赓则端的是德国造花机关,戴钢盔的战士(其实都是连排级的步校学员)猛冲猛杀,一家伙就把敌人压下去了。


但问题是,这是红军时期我军的特殊情况,抗战时期的八路军也只有团级和团以下指挥员才用驳壳枪(比如李云龙同志),而国军以及其它国家军队的团以上军官,用的都是小型手枪,并且类型是“自卫手枪”,顾名思义,自卫手枪本来就不是野战所用的。这样的手枪一旦遭遇敌人正规军,杀伤力实在太小了,聪明的肯定要换上步枪或者冲锋枪。




比如《喋血孤城》里面的第74军第57师师长余程万中将,在日军没有攻城前腰里别的就是一把小手枪,而一旦进入残酷的巷战时分,余中将端的就是一把M1卡宾枪了,1943年中央军有没有装备M1卡宾枪实难考证,但是黄埔一期的师长弄两支来应该问题不大。总之也就说明,国军高级将领冲上战阵的时候,也知道手枪就是废铁。


包括老版《红日》的高潮时刻,就是华野官兵冲上孟良崮包围了整74师师部所在山洞,然后战士们俘虏了参谋长以后,发现没有师长张灵甫,遂进洞搜索。结果是张灵甫端着汤姆逊冲锋枪负隅顽抗,被当场击毙,这个桥段应该是虚构的,但是也基本符合了军事常识,如果张灵甫拎着左轮跟我军战士的冲锋枪对抗,或者是像日本军官那样举着战刀玩命,那就有些搞笑了。


其他网友观点

谢谢提问者!兔哥回答:首先指挥员在军队中的层次不同,而且各级指员所处的位置也不同,总不能军长、师长、团长、营长的都趴战壕里面拿枪“突突”去吧,总要有个排兵布局的层次,而且一个军长师长的损失了影响是非常大的。通常情况下一个战区的指挥员(我们以军级单位举例说明)都处于后方,按军队作战配置原则属于三线,其职责是对整个战区负责任,排兵布阵,人员布属,作战物资的调配,作战决心的下达等等的一切都需要他定夺,他并非一个人,而是依托下属的整个体系工作,这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工作量,由下面反馈的战场势态由参谋长带领参谋人员按照战区一号首长的作战意图制定出作战决心图,由他下达作战命令。因此,这类指挥员没必要配带武器,作好本职,剩下的有人去做。

师旅级别的指挥员通常处于二线位置,接受上级的作战指示,按上级给的任务,下达分配作战任务给下一级。这里一般都在普通炮火的射程之外,和军级指挥所不同的是这里会出现敌情,如特种兵的袭扰,来发导弹什么的,但指挥所也是保护最严密的地方,这类指挥员除了深入一线视察通常都在指挥所指挥作战。除了有警卫部队,这里也是侦察部队或是特种部队的基地,这些特种兵并不配置在一线,通常都集结在二线,因为按编制,警卫,侦察,工兵、通讯都属于师或旅的直属单位。这里也是师旅级医院的医疗基地。因此,相对比较安全,如果需要这类指挥员操枪作战时,一线基本也就没什么人了。



前线指挥员,营团级别都设置在这一层面,属于一线,各种炮火都设置这一级,其指挥所也处于敌炮火能打击的区域,这类指挥员并不需要配带步枪之类的,但都有备用的步枪,以应对紧急情况,但他们的指挥所并非处于一线前沿,而是一线后方,我方炮火设置点的位置,其前沿医疗救护所也在这里,轻伤不下火线多出在这个部门。这类指挥员主要是指挥前沿的作战单位进行作战行动,拿枪作战不是他们该干的活。等需要他们拿枪冲锋陷阵时,也就基本上那样了。但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越是激烈的时候指挥员的作用越大。历史上,在紧要关头各级指挥员拿枪带头冲锋陷阵的不在少数,关键看战场局势而定。部队打光了,你作为指挥员是有责任的,一个人跑回来也不是什么光彩事,结局也好不哪去。所以紧要关头他们都会拿枪去作战的。

连排级别的指挥员本身也是战斗员,边指挥边战斗是他们的工作,但通常是以指挥为主,战斗的胜负往往是看谁能调配好各个战斗班组,看谁能带动起士兵的斗志,狭路相逢勇者胜,就是由这些人去展现出来的。战场上这些指挥员都配有冲锋枪之类的武器,你不配给,我个人也得准备一支,反正前线就不缺这个,拿着心里踏实。至于班排级的指挥员就和士兵一样了,而且还要带个头什么的,但指挥作战依然是他们主要的工作,战场上这类指挥员的损失最大,正是他们的带头作用才能使士兵保持高仰的斗志,才能打胜仗。

所以说,指挥员拿枪作战并不是他们的主业,想法动脑靠指挥艺术指挥士兵打胜仗才是他们该做到的。一个优秀的指挥员并不需要去作一个普通的战斗员,能合理制定出战术,打胜仗是其本职,也是体现他价值的最好岗位。指挥员都拿枪去玩命了,后面一堆事没人管了,这仗也就没法打了,散摊子了。

以上是兔哥个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络平台。欢迎探讨指正,欢迎关注兔哥。(图片来源网络资料)

其他网友观点

这个问题我想说一下我的看法,首先要说指挥员这个词,主要是突出指挥二字,所谓指挥者就是战地指挥官,他的主要任务是统领手下的作战士兵,尽快的把敌人歼灭了,指挥者不配备重武器主要有一下原因,1行动不方便,2也没必要配备长枪,3指挥者身边的勤务兵大部分都配备连发武器(冲锋枪之类),在战扬上要是指挥员拿重武器作战了,这就说明战况不利,一般情况下指挥官是不亲自带头冲在队伍的前面的,大家都是在影视作品里才能看指挥官冲在一线,其实在实战中很少有这种镜头。

其他网友观点

严格来讲,手枪是身份地位的代表,就像军人手中的望远镜一样,象征着指挥权和荣誉,正因如此,很多呼吁指挥官率部投降的口号中,都包括军官可以保留配枪的条款,也从侧面说明手枪真的不适合作战使用。

(别被电影骗了,手枪不适合到一线作战)

既然不是以实战为主,军官、指挥官佩戴的手枪都不强调杀伤力、射程,比如德军在二战期间大量使用的瓦尔特PP\PPK(据说莫德尔元帅和希特勒自杀时使用的就是它),这款枪的有效射程仅有50米,枪口动能还不到200J,90mm长的枪管只能把7.65mm的弹头加速到290m/s,因为枪身过于短小简洁,严重限制了PP\PPK的威力,在间谍和特工手中能发挥出便于隐藏的优势,但在一线战场上就成了摆设。

德国军官还配备了以安全性和可靠性著称的瓦尔特P38手枪,这款枪的口径是9mm,与鼎鼎大名的鲁格P08使用一样的子弹(9×19mm鲁格弹),威力自然比小巧的瓦尔特PP\PPK强得多,而且枪管还加长到了125mm,这让炸药爆炸产生的燃气有更长时间给弹头加速,枪口速度达到了365m/s,虽然瞄具标尺还是50m,但它的有效射程绝对比瓦尔特PP\PPK更远,也就更适合用于残酷的战斗。

(瓦尔特PPK、鲁格P08与瓦尔特P38对比)

但即便如此,真实的战争中也没有哪个军官会拿着瓦尔特P38上阵拼命,因为它与普通的单兵装备相比,战斗力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毫不客气地讲就是毫无还手之力,因为苏军的莫辛纳甘步枪有效射程轻松800m以上,波波沙冲锋枪在训练有素的老兵手里也能射杀200m以上的目标,就算瓦尔特P38能打100m以上也没有意义,不管是火力、射程都处在下风。

如果指挥官们被迫上火线,也绝对是使用步枪、冲锋枪甚至是卡宾枪,比如在切尔卡瑟突围战顽强断后的德军上将施特莫尔曼,就是手持一支军用步枪战死的(不清楚是98K还是半自动的G34),身为一军之长的他也肯定有自己的专属配枪,不是高贵的鲁格P08就一定是安全实用的瓦尔特P38,但显然他没有用手枪与苏军战斗。

(瓦尔特P38与鲁格P08对比)

可能有人要问,手枪既然这么没用,战时为什么还要大量制造,甚至投入心血不断完善升级呢?诚然,仅仅是一款瓦尔特P38就生产了100万支,这似乎是有点浪费了,但是考虑到德国战争机器里的大量二线人员需要自卫武器,这个产量其实是不够用的,比如那些军医、炮兵、侦察兵、伞兵和非战斗人员,他们不可能背着沉重的步枪工作,为他们配备手枪可不是简单的荣誉问题,而是要保命的选择。

其实,就算是二线人员也很嫌弃手枪,原因还是威力不足。为了增加威力,各国设计师不断增加手枪的口径和枪管长度,美国的M1911口径达到了11.43mm,鲁格P08炮兵专用版的枪管增加到203mm,卡宾枪版本的鲁格P08枪管长达298mm,此外还配备了可装32发子弹的弹鼓,比利时的勃朗宁大威力手枪也将弹匣容量扩大到13发,这都是为了增加手枪的威力。

(鲁格P08的2种枪管对比)

(强化般的鲁格P08简直就是卡宾枪)

但不管手枪怎么进化,始终都不能最终解决威力不足的问题,美军参加二战之后就将这个问题提高到必须解决的高度,要求为二线人员(尤其是基层指挥官)配备轻便、高效、大威力的单兵装备,射程要远超手枪,还要具备半自动、自动射击能力,这就催生出了M1卡宾枪。

家大业大的美国专门为M1卡宾枪研发了新型子弹,使其杀伤力介于手枪和步枪之间,有效射程达到200m,可提前手枪、冲锋枪开火,一般的冲锋枪使用的都是手枪子弹,就算枪管较长也很难在射程和威力上有所突破,因此瞄具标尺最高一般也就200m,实际射击中这个距离就是极限了。

而M1卡宾枪的有效射程就达到了200m,瞄具标尺最高达到300码,也就是275m,因此实际射程肯定比200m有效射程高出不少,而且它还配备了15发、30发弹匣,可半自动射击,已经很让人满意了。据说张灵甫在孟良崮顽抗时,就亲自使用M1卡宾枪到一线作战,这或许是指挥官最喜欢的作战武器。

其他网友观点

观点我来说,选择您来做。我是军创刘德雨,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手枪的有效射击距离是一般都是在50米以内,指挥员佩戴手枪我理解有三个作用。第一,近距离作战;第二,自卫防身;第三,督战止退(针对逃兵)。步枪或者冲锋枪的有效射击距离在100-400米之间,主要是战斗员使用,在前沿射杀敌人有生力量。

从作战原则上看,指挥员是负责整个战场态势发展的指挥,任何一个指挥员一旦成为战斗员,战场的秩序必然进入混乱状态,因为指挥员和战斗员看到的战场境况绝对不一样,一旦指挥员成为手持步枪冲锋的战斗员,只有一种情况,就是指挥所被敌人包围,或者更为危机的情况。

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指挥员纵观战场发展态势,指挥的是千军万马;战斗员看到的是眼前敌人状态。长枪固然可以消灭更多的敌人,但是指挥员更主要的任务是纵观战场发展变化,作出准确判断和裁决,而后下达决心和命令,手枪使用者就是战场的大脑,是决定战场胜负的关键。

其他网友观点

我想提问者想问的问题应该是,军官为什么拿手枪上战场,而不是步枪或者冲锋枪,所以才有了问题描述中,手枪的射程和杀伤力明显不如长枪这句话。

军官是军事指挥官,并非士兵,主要任务是指挥而不是射击

看过《亮剑》的大部分观众一定记着这个情节,独立团政委赵刚用三八大盖一枪放倒五百米开外的鬼子炮手,枪法之精湛就连李云龙都十分佩服;除了赵刚之外,晋绥军里的楚云飞也是一名神枪手,在剧中多次大显身手,尤其是铲除叛徒钱伯钧的时候,更是亲自“对枪”。

我们有时候不免就在想了,这些军官枪法这么好,为啥不在战场上多开几枪,有赵刚跟李云龙闲扯淡那会功夫,整个炮兵阵地的炮兵不全给他放倒了!狙击之王也临不到张桃芳,肯定是他赵刚的了。

其实,大部分军官的枪法都不会太好,以楚云飞上过的黄埔军校来说,主要教的是军事理论和战术理论,教的是如何带兵打仗的本领,并非射击训练。军校毕业后从排长做起,也就是基层军官,军官和士兵是两码事,军官是军队的领导,负责所部的全部责任,上战场打枪可是随时会死人的,尤其是冲锋,因此,军官的命很金贵。

楚云飞好歹是排长做起,打过几天枪,如果说楚云飞打枪准,是能经受住考验的,但是说赵刚枪法准,那纯粹是扯淡,赵刚并非军校毕业,是燕京大学毕业,早年参加一二九运动领导,到部队之后直接从团政委做起,没有从军的经历,拿起三八大盖就是五百米爆头,显然是不现实的。

正常来说,排长应该会有机会拿步枪或者冲锋枪,甚至是轻机枪,在军事体系中,排长虽然官最小,但也是和士兵最亲的军官,连以上都会设指挥所,而排一级没有,是和士兵同甘苦的军官,所以,上阵杀敌都是在排长的领导下完成的,贪生怕死的排长都不是好排长。

连长的指挥作用更明显,在很多国家的作战指挥中,一般是命令下达到连,由连通知下属部队,连里会有指挥所,这样的话,连长的指挥责任就更大了,排长是激励士兵,连长则是激励排长,所以,尽管连指挥所设置在前线,还是要配个望远镜,看看敌我双方的事态,向下下达命令,向上汇报情况。

看国内的影视剧,指挥很简单,行军全靠走,指挥全靠吼!指挥官不用别的技能,只要会喊:“给我打”“给我狠狠打”“冲啊”这些就够用了,美国拍摄的《兄弟连》温斯特上尉充分展示了一个连长的自我修养,将自己可以指挥的人安排好任务,然后进行的行动,看完之后才发现,打仗困难,炮灰容易啊!要说的一点是,温斯特调到营部之后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再开过枪!

为什么军官佩戴手枪,而不佩戴步枪和冲锋枪?

前面已经说到,军官的主要责任是指挥而并非射击,但军官也是军人,不可能不配枪,但是军官都配备手枪,而很少配备步枪和冲锋枪则是怎么回事呢?

最简单来说就是便携性,手枪体积小,容易携带,在西方国家,都将手枪当作佩剑,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比如德国生产的鲁格P08手枪,简直就是德国军人荣誉的象征,一战和二战期间,每一个到欧洲去打仗的美国大兵都梦想缴获一把。

在鲁格手枪的生产周期内,德国一共生产了200多万支,配给德国的军官和士官。

先来说手枪和步枪的性能对比,尽管在作战期间步枪拥有更好的作战性能,打得远,威力大,但是也有缺点,那就是弹容量小,一般手动步枪一次只能存放五发子弹,在近战的时候,往往就是白刃战拼刺刀了。

但是在近战的时候,手枪比步枪作用就显示出来了,连续几发子弹射击远远比刺一刀效率更高,在太平洋战场时,面对日军想要拼刺刀的心理诉求,美国就得出用手枪来压制日军白刃战的经验。

再说回正题,军官的主要职能是指挥,当敌人冲上来后,才需要军官进行作战,这个时候手枪的作用就如上面说的,意义非凡,即使不能给敌人造成伤害,给自己一枪还是有机会的。

当然,有条件的情况下,在近战搏击中,拿冲锋枪还是比步枪更能发挥出作用的,但还是那句话,拿冲锋枪毕竟是冲锋陷阵的,太危险,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让军官以身犯险的。

其他网友观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家玩不玩老游戏《突袭》?

突袭中,有种士兵是军官,只有手枪。这种士兵基本就是垃圾,打不过任何敌人,很轻易就会被干掉。

但军官却对整个部队有着极大的作用。

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士兵可以从普通老百姓中征集起来,很容易就能征集几百甚至几千人。

新兵训练几个月,也就可以扛枪打仗了。


但军官则不同。

以美国为例,陆军军官基本都是西点军校毕业,学制长达4年,要修完40项科目,经过无数次淘汰考试才行。

而军校毕业以后,也不是立即让你做军官,还需要作为见习军官,去一线部队实习一段时间。

如果实战证明你可以胜任军官,那么才从底层的尉级军官做起。

其实,绝大部分军官是晋升不到高级军官,也少校以上级别的,充其量做个连长、副营长之类就差不多了。


而高级军官其实真的是一将难求。

大家可以想想看,西点军校成立有200年了,毕业生无数,又有多少所谓的名将呢?

其实,就算是一个上尉连长,也不是那么容易培养的。

大家还记得《兄弟连》吗?

E连历史上的几个连长,能力层次不齐,真正算得上出色的怕是只有 温特斯了。其余几个人最多就是刚刚够格,甚至还有戴克连长这种垃圾。

而连长对于部队也是极为重要的。


比如戴克胡乱指挥,竟然让全连在德军猛烈机枪火力的压制下,停止行动,成为活靶子。

如果不是营长温特斯,果断取消了戴克连长的指挥权,E连说不定全军覆没了。

那么问题来了,军官如此珍贵,有必要拿着枪去拼命吗?

让他们拿着冲锋枪去作战,岂不是头脑有病吗?

正常来说,一个连或者一个营,连长、营长都是应该保存到最后的人。


因为一旦他们战死,会导致全连全营的大混乱。

很多战争中,军队成连成营 的成建制投降,很多都是因为指挥官死了,群龙无首,失去指挥,只得投降。

军官是不需要作战的,所以他们最多需要一把自卫手枪甚至仪仗性的刀剑,就足够了。

其他网友观点

战场上的指挥员为什么不拿步枪或者冲锋枪去打仗?

指挥员带步枪或者是冲锋枪去打仗,多有不便。一是指挥员本身带着很多军事机密文件和作战地图,身上还常佩带着一部大望远镜,如果再加上步枪或者是冲锋枪和弹匣,我们可想而知,指挥员的负担有多重,会导致他们行动不便。

二是指挥员不带步枪或者是冲锋枪,常带着手枪指挥战斗,因他的手枪是多有用处。既能指挥战斗,又能用手枪执行战场纪律,对于那些临阵脱逃的士兵,会毫不犹豫的向其开枪警告,警告无效后,再开枪击毙。指挥员的手枪有时也是对自己自杀用,在战败后有的指挥员宁死不当俘虏,因此用手枪自杀比较方便。

总之指挥员虽然上战场不带步枪或者是冲锋枪,但在战斗中看到那位士兵阵亡,他会拿起遇难者手中的长枪,对准敌人射击,不会总是拿着手枪打击敌人,因手枪的杀伤力有限。




其他网友观点

指挥员性质是指挥作战,手枪作为自卫或简单杀伤武器即可,适时督战。其他装备长枪人员,火力较大,作为突击使用正合适,目前也有把短枪装备一线人员的趋势。一线指挥员也加配部分长枪,毕竟在一线,短枪火力太弱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