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大一是一个重要的过渡和转折点。从高中到大学,由于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社会角色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很容易出现各种不适应。面对一群从中学教育模式完成到大学教育模式成功转移的特殊群体,大一新生的教育管理尤为重要。新生第一学期最繁忙,也是教育管理的最佳时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抓新生,善于打基础,善于把工作放在前面。
新生面临的各种变化和适应性问题
(1)生活环境的变化和适应性
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多数中学生不住在学校。许多学生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他们的日常生活由父母安排。进入大学后,学生离开父母,远离家乡,住在集体宿舍,共同生活。他们必须安排自己的日常问题,如衣服、食物、住房、交通和学习,这对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大学生请保姆洗衣服,打包送回家的现象并不少见。
不同的生活习惯。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兴趣、生活习惯不同(如饮食、语言、工作、休息、卫生等),我们一起生活,不可避免地步伐不一致,如果不积极加强沟通,不注意相互理解、关心和宽容,很容易引起矛盾。
生活范围不同。中学生活领域狭窄,基本上是两点一线(从家到学校)。生活的中心内容是学习,业余时间很少,校园生活单一。进入大学
生活领域大大拓宽(校园里有各种各样的社团和协会),课堂学习不是唯一的内容。学生的活动范围突破了课堂,甚至走出了校园,延伸到了社会。面对这样的变化,如果你不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就会有不规则的生活――有些学生无所事事,没有方向;有些学生忙于各种兼职和社区活动;有些学生甚至忽视课堂学习,本末倒置。
(2)学习和适应性的变化
内外学习环境(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结合;学习场所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宿舍、自习教室、社区甚至社会;除了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内容还包括学科前沿和各种综合知识,除了书本知识,还包括各种实践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学习方法更注重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除了课堂,获取知识的渠道还包括图书馆、网络、各种讲座、社区活动、社会实践等――所有这些变化都对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要求大学生合理确定学习目标,科学安排学习时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然而,一些学生仍然停留在中学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中,在课堂上仍在等待理论灌输而不注意思考,不能与教师形成良性互动,课后也不知道如何独立安排学习时间,导致时间流逝,学习没有目标,没有动力,学习效率低。
(3)人际交往的变化和适应性
新生进入大学将面临多元化的人际网络。除了家长、同学和老师,他们还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际网络。
村民、大四学生、社区领导、同事、兼职老板、同事、实习单位领导、同事、宿舍管理员等。大学生需要积极与各种陌生人沟通,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除了人际交往对未来就业的重要性外,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确实能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反馈,是抵御孤独和失落的良药,个人也可以从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中获得信心。在中学,由于父母的照顾和学习压力,大多数学生对沟通的渴望不那么强烈,社交能力没有得到锻炼,缺乏积极的沟通意识和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能,这将给大学人际交往带来障碍。
(4)社会角色的变化和适应性
社会角色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应当具备适应其社会环境和身份的责任和履行责任的行为模式。[1]
大学生和中学生的角色不同:他们承担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责任。中学生的学习是学好文化基础课,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学生的学习是掌握特殊的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就业做准备;社会期望和角色特征也不同。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它就承载着一种社会期望――要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具有独立、乐于竞争、严格自律的特点。在中学阶段,由于父母和亲戚的溺爱和“分数第一”教育理念的影响,大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意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5)新生面临各种变化引起的心理不适应
1.自卑感。有很多学生可能进入学校不是他们自己的初衷,由于各种压力或来,但心总是不愿意和失落,尤其是认为过去可能不如他们的同学,朋友现在在更好的学校学习。大学里的竞争也很激烈,各方面都可能遇到比自己更强大的人。如果你不善于调整你的心态,你很容易盲目地感到自卑。
2.孤独。远离家乡,远离父母,远离过去的朋友,新生需要一个相互理解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中学不太注重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可能会阻碍新友谊的开始。
3.空虚的感觉。在过去,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行动有方向,每天都感到非常充实。进入大学后,我突然从紧张中放松下来,突然觉得没有明确的目标,失去了方向,不知道课外该做什么,什么也不做。
4.被动感。由于对学校环境、规则和操作缺乏了解,一些学生仍然用过去的思维方式来处理大学生活,所以他们似乎处处被动。例如,大学没有固定的教室,有些人直到铃响才找到教室;有些学生早上不能起床,因为过去是父母提醒;有些学生看着别人忙,焦虑但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些学生还在等别人提醒,通知,所以错过了很多机会。